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归档 > 徐艳玲:自己筹款做山里娃的“送奶员”

徐艳玲:自己筹款做山里娃的“送奶员”

一个人、一辆车、一车的牛奶,11月12日早上,市民徐艳玲再一次开车向山区出发了。

徐艳玲在我市一家企业工作,今年41岁。两年来,每个月她都会抽出一天,拉上一车的牛奶,送给山区的孩子们。

心疼瘦弱的山里娃 她萌生送奶的想法

汽车在往山里走的路上颠簸了1个多小时后,抵达了淇县黄洞乡鲍庄小学,这个山区小学,目前学校里只有5个学生,均是留守儿童。

“来啦?”“来啦!”看到徐艳玲的车驶来,淇县黄洞乡鲍庄小学的老师像看见熟悉的朋友一样,一边跟徐艳玲打招呼,一边赶忙出来帮着提牛奶。

这次,徐艳玲给淇县黄洞乡鲍庄小学、石老公中心小学、温洞小学的孩子们每人送来了两箱纯牛奶。“一箱奶16袋,两箱牛奶可以保证孩子这个月每天一袋。”徐艳玲说。

提起送牛奶,还得从两年前说起。2013年9月,徐艳玲和朋友到淇县山里游玩,无意中进入了一所山区的小学。通过和那所小学的师生聊天,她发现学校里仅有的几个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而且这些孩子因缺乏足够的营养,和市区的同龄孩子相比,个儿头偏低,脸色发黄。

“看着他们的眼神很纯真,我特别想哭,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他们身边,山里条件差,孩子可能也吃不了多少好东西,多可怜。”徐艳玲说。那天回到家后,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脑子里一直在想那几个孩子的事。
半夜,她起来上网,发现外地的一些志愿者会搞一些送牛奶的活动,“我就在想,牛奶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很多营养,何不为这些孩子们也搞个送奶活动?”徐艳玲说。

四处筹资金 牛奶一送就是两年

接着,徐艳玲只身到山区里开始了实地摸排。

周末,她自己开着车,在我市境内的大山里,一路打听、一路询问,找到了两所学校:温洞小学和姬家山国研学校。当时这两所学校一共有12名学生。徐艳玲算了下,要想保证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喝到牛奶,就需要每个月为每个孩子准备两箱牛奶,每月大约需要1000元钱。

这些钱从哪儿来?她联络了我市多名义工,她跟大家伙儿一说,大家伙儿都十分支持,纷纷慷慨解囊,攒够了一个月的奶钱后,徐艳玲便赶紧买齐牛奶,自己开车给孩子们送去了。

徐艳玲说,孩子们拿到奶后激动的表情,让她一辈子都忘不掉。“当时,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女孩儿,拿到奶当场就打开喝了一口,小脸上露出了开心而满足的笑容,那笑容很纯真、很幸福,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我之后坚持送奶的动力。”徐艳玲说。

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把做好事坚持下去。徐艳玲已经坚持了两年,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按时开车将奶送到孩子们手中。

徐艳玲的事迹逐渐在我市义工群体中传开了。后来,一位做生意的人,被这件事打动了,主动承担了一年多的送奶费用,直到后来又有鹤壁迎宾馆后厨团队的出资。目前,每个月送奶的大部分费用,都由鹤壁迎宾馆后厨团队承担。

送奶的同时想方设法给孩子们“送温暖”

“每个学校孩子的数量并不固定,有的孩子毕业了,有的刚上小学,就像鲍庄小学,去年还有10个孩子,今年9月份开学,就只剩5个孩子了。最多的一次我给39个孩子送去了牛奶。”徐艳玲说。

“山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能喝到牛奶,徐艳玲为孩子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很感谢她。”鲍庄小学一位老师说,有家长还专门来到学校,让老师转达对徐艳玲的感谢。

除了送奶外,徐艳玲还会给孩子们送去紧缺的生活、学习用品。对此,徐艳玲说,记得她第3次送奶时,已是寒冷的冬季,可看到了几个孩子穿的鞋都“张着嘴”,有一个小女孩儿看见她很亲热,高兴地对她笑,而这个女孩儿脸上、手上都长满了冻疮,徐艳玲心疼得一下子眼泪就流了出来,回去的路上哭得稀里哗啦。

这次回去后,她又想办法找企业和爱心人士为孩子们购买了手套送了过去。此后,她发现孩子们缺什么了,总会想办法买一些送过去。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