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归档 > 淇滨区大河涧乡马横岭村牛国成 返乡创业当“牛倌” 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淇滨区大河涧乡马横岭村牛国成 返乡创业当“牛倌” 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淇滨区大河涧乡马横岭村村民牛国成,作别几十年的在外打工生活,49岁时返回家乡创业当起了牛倌”,在打造自己的致富梦的同时,带领乡亲脱贫致富。4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马横岭村的鹤壁市淇滨区同发肉牛养殖场,见到了正在牛棚里忙活的牛国成。

乘扶贫东风,开起养牛场

“之前我下过井,在工地打过工,还养过猪,如今守着家养牛,很安心也很满足。”牛国成说,2016年,村里扶贫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村民都在想法子挣钱,摆脱贫困。于是,当年已经49岁的牛国成也动起脑筋,想着做些什么。

“那段时间,俺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村‘两委’外出考察项目回来,告诉村里人生态养殖是一个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尤其是养牛,目前行情较为稳定。”牛国成说,想到朋友梁文明有养牛经验,两个人一起养牛岂不是很好?随后,牛国成将想法告诉了梁文明。一个有经验,一个有资金,两人一拍即合。牛国成拿出在外打工的积蓄70万元,梁文明拿出40万元,开启了两人的创业之路。

有了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找到合适的养殖场地成了创业起步最关键的问题。“承包荒山的话还得自己建牛棚,我们当时想着最好能把钱省下来进牛犊。”梁文明说,两人经过商讨,将养殖场地锁定在了村里的一个废旧厂子里,利用闲置厂房和厂子后面20多亩山坡地作为牛的活动场所。

在资金、场地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两人便马不停蹄地购买了30头牛犊。

钻研养牛技术,成了“半个兽医”

“养牛之后,我从一个对养牛啥都不懂的人,变成了半个兽医。很多时候牛生病了,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牛国成说,养牛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长,在牛生长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疫工作。淇滨区畜牧局的技术人员经常
来授课,讲养牛知识,牛国成在认真听课的同时买书自学,并经常向同行请教,研究养牛技术。养牛这两年,牛国成的养殖场里没有一头牛生过大病。

养牛期间,面对嗷嗷待哺的牛犊,牛国成坚持生态喂养,主要喂稻草、玉米秆、米糠、玉米。去年,淇滨区大力推广玉米青贮技术,将收储的秸秆经机器碾碎后进行青贮发酵,作为肉牛等牲畜的饲料,降低养殖成本。牛国成
积极响应号召,加入收购玉米秸秆的队伍。秋收后,他在村里收购的3000吨玉米秸秆,后经青贮发酵变成饲料,高效利用了本村资源。

在牛国成不懈努力下,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算上今年4月份新进的90头牛犊,目前养殖场里已有牛犊和成牛共200头。”牛国成说。

带领乡亲致富,入股贫困户一年领4000元分红

“俺在养殖场工作收入稳定,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养殖场工作人员郭记水是贫困户,今年52岁的他之前在外打工,由于工期不确定,收入微薄。去年,他到牛国成的养殖场工作,每月有2000元收入。不仅如此,去年郭记水将1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了养殖场,一年有4000元分红。

“从我们有养牛的打算到现在稳定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一直十分关心,不仅邀请技术人员指导我们,还帮我们找销路。”牛国成说,2017年,养殖场成了村里到户增收项目,附近168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扶贫资金都入股了养殖场,他们每年给贫困户分红4000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有了资金,还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养殖场既然能稳步发展,我就想着以此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让他们跟着受益。”牛国成说,利用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养殖场新建了2400平方米的牛棚,整个养殖场可以养殖牛犊和成牛600余头,在保证贫困户每年分红的同时,能多聘一些贫困户在养殖场工作,让更多贫困户受益。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