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西省宜春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10月“中国好人榜”,本月共有98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我市淇县的靳月英榜上有名。
靳月英,女,1923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淇县黄洞乡鱼泉村村民。
巍巍太行,陡直如削的峭壁侧面,石缝狭隘的间隙里,斜生着一棵棵侧柏,蓝天白云辉映下,一簇簇翠绿轻轻流入云际。
96岁的老人,熟练地抡着锄头刨坑,然后颤巍巍地跪在地上,黝黑的双手将地上薄土聚堆,再一捧捧撮到新植的侧柏幼苗周围,“妥了,根稳了,肯定活了,凉荫里咋不活呢。”八一拥军纪念林内,植下新绿,老人在孙辈们的搀扶下,拾阶而上,来到高处纪念亭,望着满眼苍翠,老人喘着气,眯着眼笑,皱纹里写满了岁月静好。
这位矮小干瘦、银发飘霜的老人叫靳月英,她是一个时代奋斗的缩影、精神的符号。
支前女英雄 唱不完的拥军曲
鹤壁淇县夺丰水库上游,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叫鱼泉村。1942年,八路军来到了这里,19岁的靳月英毅然鼓励丈夫冯青海参加了八路军,自己也加入妇救会。
1947年3月,在掩护撤退的战斗中,靳月英的丈夫壮烈牺牲。那时,她的儿子冯小锁才8个月。年仅24岁的靳月英,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丈夫遗志,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历任村妇联主任、副大队长、副社长、副乡长和村党支部委员,这一干就是50余年。
靳奶奶的拥军事迹说不完。战时,靳奶奶挖山野菜、地瓜藤充饥,没舍得吃过白面馍,省下口粮送到部队;战场救援,冒着枪林弹雨,为伤员处理包扎伤口,她也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看到伤兵可怜,她甚至“狠心”把年幼孩子的口粮省出来,给伤兵做饭菜;寒冬腊月,为了给战士们做棉鞋,她掏空了棉裤的棉花,又掏空家里仅有的一条破棉被,夜晚儿子冻得直哭,她裹着塞满茅草的“棉衣”搂着儿子取暖……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消息传来,靳月英带领全家日夜赶工,给前线战士做了327双鞋垫。她让孙子代笔给前线指战员的信中说:“我和儿媳、孙女们一起,给同志们做了些鞋垫送去,以表我对党和同志们的一点心意。”
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她为部队捐赠慰问品1万多份,价值10多万元。此外,帮助村里修路、接济乡邻生活、捐资助教等烦心事、揪心事,靳月英事事关心。而这些爱心背后,是靳奶奶上山摘酸枣、够槐花、挖药用小茶叶、割草,甚至卖掉棺材板换来的“爱心款”。
她作为老烈属、老党员、村妇女主任,干到61岁退休。那些年里,她得过百余项荣誉,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
一人一锹绿荒山 十万大军战太行
1984年8月,靳月英再次到北京参加全国“双拥”先代会,和烈军属、残退、转业军人、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是那次,靳奶奶第一次登上了万里长城。
“看到长城两边的山上绿莹莹嘞怪好,国家号召绿化荒山,俺家这儿哩山上都是石头,得种树。”靳月英从北京回来,就告诉儿子儿媳,她要上山种树。那个时候,她已61岁。
鱼泉村四周环山,太行石板岩,山石横生,石灰岩不仅转化成土壤的过程慢,而且容易导致地表水漏失,光长石头不长树,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你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能让小树苗在“种草草不长,栽树难乘凉”的石头山上扎根?家人乡邻很不理解。
靳月英不信这个邪。第二天一大早,这位清瘦倔强的老人便拎着水葫芦、揣着干粮、扛着锄头上了山。从此,夺丰水库两侧的大山上经常可以看到她挖坑、栽树的身影。
山上乱石堆积,她先把乱石刨松,撬石块码成围堰。土薄石多,她拔出荆棘棵,一捧捧把松散的土撮进箩筐,再一把把填进坑。坑挖好就得备苗,她咬咬牙把家里仅有的猪娃卖掉,换来200多棵侧柏苗。
苦干8个月,陡峭的山坡上被挖出了层层叠叠200多个鱼鳞坑,趁着墒情下了树苗,靳月英盼着那抹新绿。
谁曾想,伏天又逢干旱。侧柏抵不住太阳的曝晒,叶子都卷成了细条。靳月英“护苗心切”,心一横,担着30多公斤的水桶取水浇树。山路崎岖陡峭,她几乎是一步一跪,一步
发布时间:2020-07-24 作者:51823